发布时间 :2025-22-10
想象一下传统病理科的工作场景:
外科医生从患者体内取下一块组织(活检)。
经过复杂的处理(固定、脱水、包埋、切片、染色),它被制成一张比头发丝还薄的玻璃切片。
病理医生将这张玻璃切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,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、结构,最终做出诊断(例如:是良性炎症,还是恶性肿瘤?以及癌症的类型和分级)。
这个过程的“主角”是玻璃切片和显微镜,我们称之为传统病理。
而数字病理系统,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流程:
它通过一台专用的全自动扫描仪,将整张玻璃切片高速、高分辨率地“拍照”,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切片图像。然后,病理医生不再看显微镜,而是在电脑显示器上,像使用Google地球一样,浏览、放大、缩小和分析这张数字图像。
简单比喻:
传统病理 = 用一个固定的放大镜看一张纸质地图。
数字病理 = 在电脑上用Google Earth软件浏览整个地球,可以无缝缩放、平移,还能测量距离、标记地点。
一个完整的数字病理系统就像一套高级的摄影工作室:
“相机”——全玻片扫描仪
功能:这是实现数字化的硬件基础。它能自动对焦,并高速移动镜头,将玻璃切片分割成无数个小区域进行拍摄,最后通过软件“拼接”成一整张完整的数字图像。
关键指标:分辨率(通常是40倍物镜倍数下扫描),保证放大到最大时,细胞形态依然清晰可辨。
“相册”——存储与管理系统
功能:一张数字切片的文件非常大(通常从几GB到几十GB不等),需要一个强大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来安全地存储、管理和快速调取这些海量图像。它就像是医院的“数字切片图书馆”。
“修图与看图软件”——图像浏览与分析软件
功能:这是病理医生直接操作的界面。它不仅能显示图像,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:
无缝浏览:任意放大、缩小、平移,毫无卡顿。
标注与测量:医生可以在图像上标记感兴趣的区域,测量肿瘤大小等。
人工智能辅助分析:这是数字病理最核心的价值!软件可以集成AI算法,帮助医生自动识别癌细胞、计数特定细胞、分析生物标志物等。
告别“体力活”:无需反复搬运玻片和调节显微镜,诊断流程更高效。
诊断工具升级:从“肉眼凡胎”升级为“火眼金睛”。AI可以辅助标记可疑区域,防止漏诊,并完成一些重复性、定量化的计数工作(如判断乳腺癌的Ki-67增殖指数),结果更客观、精准。
远程会诊成为常态:数字图像可以通过网络瞬间传输到全球任何一位专家那里,实现“隔空诊断”。这对于偏远地区和疑难病例至关重要。
玻片“永生”:数字切片永不褪色、不会破碎,便于长期保存和复查。
建立“生物样本数据库”:将海量的病理图像与患者的临床信息、基因数据结合,形成强大的科研数据库,为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宝藏。
推动精准医疗:通过AI算法,可以从病理图像中挖掘出人眼难以识别的深层特征,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对特定药物的反应,实现更个性化的治疗。
教学资源标准化:可以建立标准的数字切片教学库,所有学生看到的都是同一份最清晰的图像。
考试与学习便利化:在线考试、自主学习变得非常方便,无需依赖实体玻片和显微镜。
数字病理是基础,而人工智能(AI) 则是它的“灵魂伴侣”。
AI作为“超级助手”:目前,AI算法在检测淋巴结中的转移癌、分级前列腺癌等方面已经表现出超越人类医生的准确性和速度。未来,它将成为病理医生的标准配置助手。
发现“隐藏的奥秘”:AI能够从病理图像中量化出数以万计的“形态学特征”,这些特征人眼无法感知,但可能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或治疗效果直接相关。这被称为 “影像组学”。
整合诊断:未来的病理报告可能不仅仅是文字描述,而是结合了数字图像、AI分析结果、基因组学数据等的综合报告,为临床医生提供立体的决策支持。
数字病理系统,不仅仅是把显微镜下的世界“拍个照”那么简单。它是病理学从模拟时代迈向数字时代的关键一步,是形态学与大数据、人工智能融合的桥梁。它正在将病理医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,赋予他们更强大的分析工具,最终推动整个医学向着更精准、更高效、更智能的方向飞速发展。
广州市科之蓝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,总部设立在中国广州。十多年来,科之蓝凭借专业的技术与优质的服务、及时响应的售后与商务团队,赢得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信任并成为合作伙伴,力在为客户提供国内外一流的科研实验室仪器,助力高校、企业、科研院所以及各大医院的学术研究。产品和技术覆盖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、理化工业科学研究室、动物实验研究室三大主线研究领域。
电话 :
地址 :
电话 :
地址 :
电话 :
地址 :